400-678-2778
[email protected]中国“禁废令”带来的困扰以及机遇
自2017年年底开始,出于环保和健康方面的考虑,中国禁止进口24类固废,包括废塑料、未经分拣废纸、废纺织原料等。
中国自1992年以来接收了世界近一半的垃圾,这些“洋垃圾”使其废物总量增加了10%至13%。这些进口废物存在质量低劣的问题,导致回收难度加大。对于正在寻求经济转型和升级的中国来说,加强对于急剧增长的垃圾量的有效处理势在必行。该禁令于2018年1月生效,效果仍在观察之中。
然而,中国不再接收外来垃圾的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国家的回收行业不得不因此调整,以适应新现实。
专家指出,发达国家终究要独自承担塑料“成瘾”所带来的苦果,而不能继续将问题推给中国。禁令的出台将刺激各国回收设施方面的投资及制造塑料替代品方面的创新,从而使更多的产品得到回收利用。同时,这也有助于激发民众热情,倡导公民行动,改变我们的“一次性”文化。
最新研究发现
佐治亚大学(UGA)的研究人员于6月在《科学进步》(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论文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新政策将影响到1.11亿吨塑料废弃物的处置。所有这些垃圾须被转移到其它地方。
报告指出:随着塑料的生产和使用持续增长,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和塑料回收的普及和推广,在可预见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塑料废物需要寻求一个归处并得到妥善的安置。
如果不能提出创新的想法和战略,不仅当前的垃圾回收率指标无法兑现,未来针对垃圾回收制定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及时间表更是无从谈起。
全球废物回收困境
禁令的颁布对其他国家产生深刻影响。
《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和俄勒冈州正在解除限制,允许可回收材料进入垃圾填埋场。以往,他们会将大部分用过的纸张、塑料和其他废旧物资运往中国进行加工。由于中国调整了“洋垃圾”进口法规,等待回收利用的成千上万吨废旧物资无处可去,就只能留在当地的垃圾场听凭最后的处理。
法新社报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长期依赖中国等国来吸收废品的国家开始面临可回收废品堆积的问题。一些市政当局声明他们将不再收集某些物料,干脆直接都送往垃圾填埋场,很多垃圾被堆在回收设施外或停车场,不知如何处理。
这表明各国垃圾回收工作存在着系统性的弱点,包括回收产品质量低劣,多数可回收物受到污染等问题。
比如美国推行单流回收再循环物(Single Stream Recycling),这项计划旨在提供市民方便,减省再循环物品的分类步骤,居民只需将所有可再循环的物品,例如纸张、玻璃、塑料、金属等都放在一个大容器内即可。但这同时意味着可回收物质不纯,价值低廉。
此外,公众通常会怀着美好的愿望,将不适宜回收的物品放入可回收垃圾箱,导致可回收物被污染。这样的“一厢情愿式回收”,加之质量监控执行不力,也对回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
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2016年,中国吸收了700万吨废品,禁令带来的废品处理的缺口需要新的针对可回收设施的投资来填补。至今为止,全球只有9%的废品被回收,其余都被堆积在垃圾场或丢弃在环境中,包括海洋。
一些发达国家转而将废物输送至其他东南亚国家,比如泰国和马来西亚,一些中国公司抓住商机,也在这些国家开设了回收服务。然而,这些国家并不具备处理大量垃圾的能力,并正在考虑对此进行限制。而且,全球海洋塑料污染最严重的五个国家都在亚洲。
中国的禁令也引起了对塑料废物的国际监管方面的关注。人们更加认识到,全球需要一种更可持续的回收经济,在这种模式中,塑料等资源将尽可能地被反复使用。
各国政府,废物管理公司和地方当局都应该承担起责任,面对挑战。不能再依赖出口市场进行垃圾的回收和利用。政府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废物管理来推动出台诸多相互依存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大对于上游解决方案的投资,如改进回收技术,开发生物替代材料以及设计出新产品&新系统,确保产生更少的废物。
同时,应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废品回收和替代品创新的过程中。须从根本上改变与公众交流的方式,变革人们收集和处理可回收物品的方式,以及规范终端市场所接收和利用的废品物料,实现真正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