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78-2778
[email protected]镀铝膜转移机理及解决方案(上)
一、对早期有关镀铝转移机理的评价
镀铝复合膜的镀铝层转移现象大家讨论了好几年了,对镀铝层转移机理也作了阐述,本文首先归纳一下有关的论点:
1.“分子量小的粘合剂……分子间活动能力强,容易浸蚀镀铝层而破坏铝层。”
2.“(胶粘剂)涂布量大,完全固化时间就长,粘合分子就有足够的活动能力,破坏镀铝层。”
3.“在质量较好的镀铝膜上均匀分布着250多万个直径0.1mm的“针孔”,或者是更多的直径小于0.1mm的‘针孔’……研发镀铝专用胶水的目标是:让分子量较小、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胶水分子在尚未发生交联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穿过上述的‘针孔’,与镀铝基材直接接触,经过熟化与镀铝基材‘松散地’粘合在一起。”
4.“不要选用分子量大、分子量分布不均匀且溶剂释放性差的粘合剂,因为溶剂本身渗透能力强,破坏涂层(指镀铝层),还会影响粘接强度。同时,分子量大的粘合剂在生产过程中,其分子量也必然不均匀。(稀释溶剂纯度不高影响镀铝层也是同样道理。)”
姑且不论镀铝膜上是否存在“针孔”,前3条论述的共同点是认为胶粘剂的小分子会透过镀铝层而到达镀铝基材表面。至于结果如何,有的解释为“与镀铝基材‘松散地’粘合在一起”;有的认为“浸蚀”或“破坏”了镀铝层。总之,他们认为胶粘剂小分子的渗透是导致镀铝层转移的因素之一,至于是如何破坏镀铝层的语焉不详。这种理论进一步演变成油墨附着力添加说,概略内容为:在油墨层上涂胶后,胶粘剂渗透至油墨与基材的结合部,加强了油墨对基材的附着力,如果油墨的附着力差说明胶粘剂的质量有问题云云。
大量实验证明,粘合剂小分子能渗透过镀铝层的说法不能成立,所以渗透后的结果是“破坏”了镀铝层还是“提高了复合强度”都无从谈起。不要说是胶粘剂小分子,即使是醋酸乙酯分子短时间内也不能渗透镀铝层。
有人作过如下实验:将未复合的VMPET或VMCPP基材放入(50±2)℃的醋酸乙酯中浸泡2小时,然后用压敏胶带测试,VMCPP的镀铝层发生部分转移;VMPET要浸泡3.5小时后,镀铝层才发生部分转移。而浸泡液醋酸乙酯改成常温,同样的镀铝基材要浸泡5小时,VMCPP的镀铝层开始发生部分转移,VMPET的镀铝层还未发生转移。此实验并不能证明醋酸乙酯是从镀铝层侵入,倒很可能是从CPP或PET层渗透,因为醋酸乙酯温度升高使转移提前发生的实验结果,符合塑料薄膜阻隔性规律。到底是镀铝层还是塑料薄膜层发生渗透现象目前不必下结论,起码实验证明了在短暂的涂胶、干燥过程中,溶剂渗透镀铝层的可能微乎其微。而胶粘剂分子远大于醋酸乙酯,渗透更不可能。
温度对镀铝层转移的影响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有的提倡高温短时间熟化:如“镀铝膜的复合产品原则上应提高熟化温度,采用高温短时的熟化方式,一般熟化温度在50℃左右,切勿低温长时间熟化。”然而生产实践却不支持这种观点,有条件的厂家通行做法是将熟化室分成高温及低温室,低温熟化室就用于镀铝复合膜的熟化。温度到底对镀铝膜产生了什么作用?还是举上述实验的继续来分析:
150mm宽的VMCPP在不同温度及施加1kgf恒定张力的条件下,经受不同时间的拉伸后除去张力,冷却至室温后用压敏胶带测试的结果。
以同样的条件拉伸VMPET,结果是镀铝层的转移较轻微。
这个实验说明VMCPP膜的CPP基材受热温度越高,拉伸伸长率越大;拉伸时间越长CPP膜蠕变越大。正因为CPP基材的弹性模量小拉伸变形大,而镀铝层又没有延伸性,造成镀铝层的转移。以同样条件拉伸VMPET膜,由于PET基材拉伸变形小,镀铝层转移也少。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熟化条件:
a.在不影响下道工序操作的前提下,降低熟化温度,减少镀铝复合膜在熟化室的熟化时间。
b.不同基材的镀铝复合膜,熟化条件可以有所变化。原则上弹性模量大的复合膜可以延长熟化时间。
二、内应力的作用
(待续未完)